首页 美食 正文

柳建龙:法官老年化与司法公正

仁的根本内容是生命关怀,是爱。

所谓不测,是说明天地生物之多样性、复杂性,有出乎人之测度者,用朱熹的话说,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12]。这固然说明情感问题之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儒家并不想否定人的情感生活并不都是道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有道德管不着的地方。

柳建龙:法官老年化与司法公正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对待男女爱情至少有一种戒备心理,认为其中可能有邪的成分。因为哲学不是别的,就是人的学问、生命的学问,恻隐、不忍之心就是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然则其于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独不可以分言之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36] 见《韩昌黎集》卷十一。事实上,喜怒哀乐与中和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不能成为分析命题,同样地,致中和也不必然地专指这四种情感。

《诗经》谱成乐谱,便是音乐,国风谱成乐谱,便是表达爱情的民间音乐,所谓郑声,大概也是其中之一。由此亦可看出,人是天人合一意义上的情感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却不是天人相分意义上的认识主体。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道:鸽子不是人类的和平使者吗?他们始终未动一箸。

良知虽然从爱亲开始,却决不是个人的私情或者仅限于家庭之内的亲情。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认为,由孔子开创的人生智慧是21世纪人类的希望所在。三 良知之真诚恻怛不仅是对人的真心与关爱,而且是对万物(特别是动植物)的同情与尊重。不诚无物、仁者爱人,是中国先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人生智慧,怎么能够说,良知之仁与诚仅仅是家庭之内的亲情,甚至是个人的私情呢? 就拿亲情之孝来说,就其本义而言,孝固然是对父母的爱敬,但是作为为仁之本即行仁之本的孝,必须是扩充而为爱民、爱人之大孝。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就是良知的最生动的体现,值得我们尊敬。

柳建龙:法官老年化与司法公正

那么,良知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呢?问题就变得相当麻烦了。关心和救助无辜者与弱者,是最能体现人类良知的。这个道理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但是却容易被私利和贪欲所蒙蔽。当我们站在现时代的起点上,带着现时代的问题去扣问和反思中国哲学智慧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更加亲切。

而文化并不都是非现实的、过时的,比如良知说。所谓各遂其生,是指动物、植物都能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得到很好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明明知道硫酸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却到动物身上去做试验,这是无知吗?当然不是。这是用通常所谓施舍难以说明的。

(孔子语)良知之真诚恻怛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好一切事与人,而是好者好之,恶者恶之,好恶是分明的。(二)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柳建龙:法官老年化与司法公正

良知的作用就是使万物都能在生生不息之理的发育流行中实现各自的性,而不是伤害它们的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别人毫无同情、毫无爱心。

中国的哲人们只是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人生之路,并不是要我们把它当作教条去背诵,也不是把它当作知识去传授,更不是把它当作工具去实现某种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他对树木、山川河流也充满了感情,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体现出一位仁者的伟大情怀。否则,后果将是可怕的。尊重万物的生命,保护万物不受伤害,使万物各遂其生、各顺其性,这是人类的天职和使命,也是良知的召唤。是非之心使良知具有理性形式,使良知成为理性的,具有普遍性,而不是私心、私爱。良知本来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是愚夫愚妇皆有的。

如同古人常说的:好好如好色,恶恶如恶臭。但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观客观合一的,因此是具有普遍性的。

反过来说,以爱父之心爱民,而不是以爱父之后的剩余去爱民,这才是良知的真正实现。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纯粹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因为万物与我是同体或一体的。这就是,重新唤起人类的良知,善待一切生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因为人不仅有能力,而且有义务,这个义务正是出于良知的召唤。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很重视自我修养和实践。不仅要爱父母,要关心同学、尊敬老师,而且要爱护动植物,这就是良知的根苗。

疾恶如仇有什么不好?疾恶如仇是对恶行的痛恨,并不是专对某某人,如果改正恶行而从善,则同样会得到赞誉。毫无疑问,好恶之心是一种情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主观的,人人都有好恶之心。

因为它们也是生命,不仅有生,而且有情有知(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论述很多)。在一个人人都受到尊重而正义能够得到伸张的环境里,人的良知就能够像幼苗一样发育成长。

怎样学会做父母,这确是每个家庭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是出发点、发端处(王阳明语),而不是它的终点。

真诚恻怛之心不要受到伤害而能实现之,就是良知,就是仁。二 良知的核心是仁,仁的本质是爱。一个社会失去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那是更可怕的。前不久出土的郭店楚简对此有很好的解释。

幸好最近吴祖尧先生经过认真查考,终于证实确有此话。这里所说的物,是指我以外的所有存在物,首先是生命之物。

控制私欲,寻求生命的真谛,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良知的根本方法。但是,笔者相信,如果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或长期形成的连续而稳定的生活信念,那么,它虽然可以发生变化,却不能被彻底抛弃。

这位科学家满怀深情地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科技手段几乎能够改变一切,但是,人性是不是有改变?如果说进步,那么,首先应当是人的进步,是人性的更加健全、良知的更加完善,而不是用理性吃掉良知。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